在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分中心内,电子屏幕即时更新显示PM2.5趋势检测、PM10趋势检测、渣土车异常事件统计、工地异常数量统计、工地环境案件排名等信息,而这正是已试运行近一个月的通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“城市大脑”。该平台通过流程再造,实现了跨业务、跨部门的协同办公,实现了环境污染事件从人工发现到实时自动感知,从多部门多头处置到“一网通办”的提升。 “城市大脑·生态环境”平台是通州区和阿里云在政务云合作的基础上,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数字创新实例。4月9日,在2019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—智慧城市论坛上,“通州城市大脑·生态环境平台”与“杭州城市大脑”、“数字福州”等10个案例成功入选“2018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”。 实现全区环境监控 作为全市第一家建成并上线运行的生态环保领域城市大脑平台,目前,该平台运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视频识别等技术,已经在155平方公里的通州核心区完成了智能化环境监测改造,复用了城市管理委、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已建的1437路视频设备和生态环境局部署的1100个大气环境监测设备,每十分钟完成一次全区扫描,并第一时间将扫描预警结果反馈到综合处理平台,实现对全区的渣土车辆和施工工地环境进行有效监控,大大降低了空气扬尘污染源。 
“城市大脑”:自动监测副中心环境污染。 2018年,通州区结合北京市“大数据行动计划”总体部署,瞄准城市副中心在建设、治理中工地扬尘、道路遗撒和渣土车缺乏统筹管理的痛点需求,在全市率先提出运用云计算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,构建区级生态环保领域的城市大脑,通过全面感知、智能识别、流程创新,来推动全区在数字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突破和创新。 拥有三大“超能力” 该平台有哪些“超能力”? 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平台主要有全面接入、智能感知和一口通办三个特点。所谓全面接入,是对于155平方公里的通州核心区域完成了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改造,打通了区城市管理委、住建委、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的信息平台,接入1437路视频、1100个大气预警传感器;每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全区域视频扫描。 智能感知,项目运用阿里云大数据、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技术,在视频探头覆盖的区域内,针对工地未苫盖、渣土车未苫盖、道路遗撒等问题,基于视频智能算法,实现全天候自动识别和发现。 一口通办,对于识别的各类环境问题,在不增加政府人力的情况下,通过流程再造的方式,通过网格办一口受理,统一分派来解决。此外,还梳理出一套“从AI感知,到智能生成事件,到网格办统一受理,到各职能部门处理,到最后办结反馈”的创新流程,实现了数据流与业务流的完美融合。 “该平台还可以基于数据分析进行智能决策,通过数据的沉淀与分析,逐步掌握各类问题的规律,为制定相关管理制度、优化业务和服务流程,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提供了数据和智能支撑。”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。 向更多领域创新实践 “通州城市大脑——生态环境”项目是城市副中心数字生态城市建设迈出的第一步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 下一步,通州将继续践行“城市大脑”的基于数据创新的城市建设和治理理念,加大建设力度,在交通、政务、医疗、教育等众多领域开展创新实践,把精心勾勒的未来城市蓝图落到实处。 |